首页
新闻聚焦
记忆衡水
公益风采
雨滴征文
人与健康
爱心联盟
雨滴信息
关于春晖
顶客排行
关于春晖
志愿五不原则
2016-06-23 21:35:38 来源: 作者: 【 】 浏览:12632次 评论:0
   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迅速,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组织、参与服务。这样,在“爱心奉献”、“助人自助”的同时,就非常需要培养“平凡志愿者、平常志愿心”,用理智、平和的心态做好志愿服务,既能够帮助社会人群,也能够让自己及身边的人快乐幸福。我们到各地考察交流的时候,常常发现一些志愿者因为“太过投入、太过执着”偏离志愿精神的本质,造成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困扰。为此,特提出志愿“五不”原则,引导志愿者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培养理性、理智的素养,真正做好志愿服务、真正实现助人自助。
一、不因志愿服务而忽略家人
   我曾经了解到某市志愿者协会发生的一个案例。其中有支志愿服务总队的几位资深志愿者,非常热情、非常认真、非常执着,不仅针对求助的困难人群给予及时帮助,而且想方设法扩大服务范围、增加服务项目。久而久之,这些骨干志愿者天天聚集讨论、天天推进项目,导致对家人的关怀照顾缺失。一些志愿者长期不谈恋爱、不结婚,成为“大龄青年”;一些志愿者因夫妻矛盾而离婚;一些志愿者面临家庭关系不和等困境。
   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发现这种问题之后,征询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,就采取策略调整。安排一些年轻的志愿者进入总队,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手段提高服务效率、减轻人员负担。同时,鼓励这几位资深志愿者离开直接服务的岗位,担任督导和培训工作,或者转到其他服务队担任督导、培训工作。这几位资深志愿者最初还不乐意,有怨言,但是经过沟通交流就接受了新的志愿服务角色。几年之后,其中几位志愿者恋爱、结婚、生小孩了;另外几位志愿者的家庭关系也融洽、和睦了;他们就特别感谢协会当年的调整。
   我想,志愿者是帮助社会和他人获得快乐、获得幸福的。那么,如果因为做服务过于偏执和极端,造成自己家庭、亲人的不幸,也就成为社会的负担和问题。志愿者不忽略家庭,兼顾家人和亲友的感受,营造温馨和睦的氛围,既是自己的幸福,也是为社会和谐幸福作出贡献。
二、不因志愿服务而身心疲惫
   我经常想,在战争年代、救灾时刻需要英雄,需要献身祖国、献身革命、献身爱与崇高。但是,和平年代、平凡社会就不一定要志愿者负担过重、操劳过度,志愿者自己也不要做得疲于奔命、身心疲惫。
   一次在志愿者交流会上,一位新来的老年女志愿者说“我找到组织了,原来我特别热心传播推广健身运动,非常投入,希望这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技艺传给更多的人,不要随我进入坟墓。”她说道因为推广瑜伽等健身运动变卖家产,并三次病危入医院抢救。这时候,现场很多志愿者都及时沟通,既尊敬她的爱心和奉献精神,但是也劝导她不要这么狂热极端。“爱要让人家快乐,也要让自己快乐;爱要让社会温馨,也要让自己幸福”。一位志愿者劝导时的这种说法,给我很大的启迪。我想,当今和平时代在社区与农村志愿服务中,如果一个志愿者做得疲于奔命、身心疲惫,并不是好的榜样,甚至会起到相反的影响。广大民众将认为,做志愿者原来是“越做越穷、越做越累、越做越苦”的,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参加、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。
   因此,我在各地讲课的时候,经常强调志愿服务“力所能及、随时随地”的原则,即尽量做你能够做、容易做、擅长做的好事;尽量在身边周围帮助有需要的人群。这样,每一位志愿者做得轻松,做得快乐;获得帮助的人有所改善、增添幸福;社会就拥有和睦发展的良好基础。
三、不因志愿服务而苛求他人
   志愿者的服务和传播,能够让社会更加文明、人类更加进步。但是,这是一个逐渐推进、逐渐实现的过程,不能理解为有了志愿服务,社会就完美无缺、团队就完美和谐。我考察交流的时候,也发现一些志愿者非常理想化,追求完美,结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、冲突。
   一方面是志愿组织内部的关系紧张。我听到一些志愿者对其他团队成员讲话,一开口就是“你是志愿者,怎么这么没用,做这点事都做不好,给团队抹黑”;“你是志愿者,怎么这点爱心都没有,晚点回家怎么就不行,太不称职了”。其实,志愿者也是人,也是普通人,出于友善、爱心来做点奉献、帮助他人,应该得到鼓励和引导。他有过错和不足,可以指导和帮助,但是不必苛求。
   另一方面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的苛求,造成人际紧张。有些志愿者因为太执着服务活动,本职工作有疏漏,或者部门关系没有处理好,不仅不反思,还责备同事“你们怎么不支持我、不理解我,我奉献爱心、做好事你们知道吗,哪里像你们这么庸俗。”这种将自己凌驾于他人至上,用“道德高地”苛求他人的言行,并不符合志愿服务的本质特点,也不符合志愿者素质要求。做志愿者也要更多理解团队成员、理解社会他人,在相互谅解、相互支持的前提下,传播志愿精神、推广爱心服务。
四、不因志愿服务而烦扰对象
   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,是互相尊重、平等交往的关系。但是,我在考察交流的时候发现有些志愿者掌握分寸不够。例如,有些志愿者没有征求服务对象的同意,就经常上门拜访,本意是沟通和服务,却造成生活的干扰。有位社区志愿者负责探访孤寡老人,他特别热心也很有热情,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去探访,而且一交谈就收不住话题,占用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。他陪同我们去调研的时候,也是喋喋不休地说话。交谈中间,他接听一个电话走开,受访老人才流露出不堪烦扰的心情,希望社区志愿组织更换志愿者。由此可见,志愿者“应该是根据对象需求而提供必要和有效的服务;不是根据自己喜好而强加给对象各种服务。”
   在这一方面,武汉百步亭社区志愿者就做得很好,他们负责楼栋孤寡老人、空巢老人的探访和巡查,避免老人在家出现意外而无人帮忙。最初这些志愿者是每天上下午各探访一次老人,后来老人提出需要更多个人自由自主空间。志愿者就改为上下午各打一次电话与老人沟通,有需要就上门沟通和服务,没有需要就不去打扰。这种做法特别受老人的欢迎。
   近年来提出的志愿服务“供需对接”就是要解决“节假日满街志愿者、平常日不见志愿者”的问题,根据老人、残疾人、困难家庭、外来人员等提出的各类需求,开展类型多样、小巧灵活、富有实效的服务活动。
五、不因志愿服务而责备社会
   志愿者充满理想、富有激情,但是有时候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理解。我经常听到一些志愿者看到社区农村有些群众陷入困难、缺乏救助的时候,就随意批评当地政府;一些志愿者看到社会不文明、不健康现象的时候,就随意指责这些地区的工作问题。在这个时候,我会向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作出一些解释,希望他们了解更深入、更全面之后,才进行表态。因为我在三十多年前就有切身体会。
   1984年我的论文入选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变迁”研讨会的时候,与会年轻的社会学者们除了白天热烈研讨,晚上还“开小会”,激情昂扬地批评社会问题、阐明改革态度。这里面有两位来自高层政策研究室的年轻人,也在场倾听,听完后说道“大家批评和批判的各种问题,高层领导都看到,都想解决。但是最难的是用什么策略、什么方式解决。因为任何举措都是‘双刃剑’,利弊兼存,我们就希望找到有效的渐进解决办法。”几十年来,这个说法对我影响很大,简单指责和批评并不难,难的是积极探索综合有效、渐进有序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法。如今,我与志愿者朋友分享这个经历,就是希望在面对社会问题、面对社会困境的时候,除了激情的评判,还要学会寻求科学思维、寻找有效途径,帮助政府与社会逐渐改善、逐渐进步。
 
   此文系转帖
 
Tags:志愿 原则
责任编辑:秋辰
181
顶一下
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 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 【举报】 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【返回顶部
我来说两句
帐  号: 密码: (新用户注册)
验 证 码:
表 情:
内  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