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新闻聚焦
记忆衡水
公益风采
雨滴征文
人与健康
爱心联盟
雨滴信息
关于春晖
顶客排行
记忆衡水
灯的变迁
2018-07-07 10:29:31 来源:雨滴公益 作者:王长青 【 】 浏览:11208次 评论:0


    在我很小的时候,娘屋里隔山墙的龛里放着一盏用瓷土烧成的陶瓷灯。它圆圆的肚,长长的嘴,在嘴里插着个搓成的棉花条,做灯捻;肚里装着黑稠的棉籽油,天黑下来点着后,屋里闪现着昏黄的亮光,灯焰耀耀,不时飘起一缕缕黑烟,散发着一股股难闻的花籽油味,庄稼人管这种灯叫“黑油灯”(也叫籽油灯)。当年,娘纺线线,我和哥哥写作业都是黑油灯下,趴在小饭桌上完成的。
    随着时间的推移,娘把黑油灯,升级为洋油灯“(实际是“煤油灯”,那时都需进口煤油,故叫洋油)。灯从串乡的货郎担或从公社供销社买,也有捡个带金属盖的空瓶,叫白铁匠打个油嘴,灌上从供销社买的“洋油”,“洋油”透明清亮,火头旺切不冒黑烟,异味小,比黑油优越。人们叫它“煤油灯”。
    上个世纪60年代末,各种生活物资贫缺,洋油停供。老百姓只好用柴油机用过的废油点灯。柴油灯太呛人,点一会儿,鼻眼里就冲满了黑烟灰,满屋子里柴油味,人们叫它“柴油灯”。
    灾害困难期熬过去了,煤油灯又照亮了千家万户。相当多的农户升级用上了玻璃罩子灯(又叫泡子灯,这种灯灯头可大可小,不冒烟,比不用泡子的灯亮得多),还有用桅灯(又叫手提灯,这种灯,不怕风雨,屋内外都能用)的,较富裕的户,每逢重大节日,还用上了走马灯,汽灯。
    进入70年代,农村开始办电,柴油机发电照亮了农家。虽受限制,但前半夜还是亮的。“电灯电话,楼上楼下”的传说,对老百姓来讲,可谓是好梦成真了。灯头朝下啦!全村男女老少奔走相告,像当年赶日寇打老蒋那样高兴。有的老人们10瓦的电灯泡晃得闭不上眼,几夜睡不好觉。有的老人不会用开关,用嘴吹,用扇子扇灯泡,留下乡愁的记忆。
    进入八九十年代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家乡,国家加大了电力建设,加速了农网的改造,电压增高了,电灯更亮了,用电更安全了,家家户户更换了如同白昼的日光灯。
    近些年,国家连连出台倾向三农的方针政策,农村电力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,电力的发展,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腾飞,在照明上老百姓追求的不是单纯的亮化,要的是更高品味、新形象的吊灯、彩灯、壁灯、声控灯、太阳能灯等。空调已不是城市人的专利了,就连洗衣、做饭、取暖等也都电气化了。从过去昏暗的“黑油灯”到如今“村村银光闪,彩灯迎小脸”的光的世界,从一盏老百姓普通灯的变化,折射出祖国母亲的伟大、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百姓的幸福。
    河北省武强县大郭庄老年大学 王长青

Tags:变迁
责任编辑:静客
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 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 【举报】 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【返回顶部
我来说两句
帐  号: 密码: (新用户注册)
验 证 码:
表 情:
内  容: